眼下正值暑假,夏令营市场火爆。不少家长为让孩子亲近自然、增长见识、增进交流,积极报名参加各种主题夏令营。动辄数千上万元的夏令营产品不愁销路,有的甚至“上线即秒光”。记者调查发现,夏令营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既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但与此同时,一些夏令营被消费者吐槽为“排队营”“坑娃营”,消费体验不佳,市场亟待规范。(8月12日《成都商报》)
近年来,每到暑假期间,夏令营市场便开始火爆起来。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亲近自然、增长见识、增进交流,即使动辄收费几千元上万元,也舍得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主题夏令营。
但事实上,不少夏令营却成了“坑娃营”。不是吗?比如,有的夏令营活动虽看起来很美,但实际体验却如同开盲盒,与商家承诺的服务相距甚远;再如,广告宣传称“一天20个菜”“有牛奶水果供应”,实际行程中吃的却大多是盒饭;还有,夏令营的食品和生活卫生状况堪忧,有的孩子在餐食里发现头发、虫子、塑料等,有的孩子感染了“红眼病”,等等,加之,一些机构编造师资教育背景,实际上这些教师大多没有资质,如此坑娃式的夏令营显然令家长们不满。
按说,夏令营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事关青少年的身心安全,必须有更高的准入门槛、更强的监管力度。但据了解,目前夏令营的组织方也是五花八门的,有教育系统的、有旅行社的,也有户外拓展、各种协会及其他商业机构的,这也导致夏令营的组织良莠不齐,存在着执法监管的模糊地带,责任主体并不明晰。因此,要防范夏令营沦为“坑娃营”,还需配一把规范钥匙。
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尽快健全行业标准,制订出台夏令营规范准则,包括核准机构资质、规范收费标准、规范合同内容、落实安全责任等,细化监管责任,提高准入门槛,让夏令营组织方有“规”可循,有“标”可依,对“规”组织,对“标”实施,切忌各家各“规”,各家各“标”,杂乱无章,无序组织,致使夏令营沦为“坑娃营”。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一旦发现夏令营沦为“坑娃营”现象,就应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停业整顿,甚至从业禁止等多种处罚手段,让无良夏令营组织机构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更付出禁业代价,倒逼其规范组织夏令营活动。
当然,家长也应擦亮眼睛,学会理性报营,一旦发现夏令营沦为“坑娃营”,就应积极大胆地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切忌装哑巴,自认倒霉,任凭无良机构把夏令营弄成“坑娃营”。
相信,只要规范到位,处罚跟进,再辅以家长维权,就一定能防范夏令营沦为“坑娃营”,从而营造一个规范、有序、良性、健康的夏令营市场。
廖卫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