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长安大学建筑学院赴陕西安康“青春乡行·村筑三生”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李凌、谢更放老师的带领下深入陕西省安康市高新区任家坝村,针对村域和户域两个层次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内容进行走访调查,以建筑和规划的视角提出分类改进方案从而助力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
深入任家山林,体察民情民愿
“任家坝面朝月河,背靠鲤鱼山,全村有10330亩地……”通过村书记的讲解,实践团队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村庄空间、“三生”空间用地四方面对任家坝村落空间现状总体特征初步了解。结合任家坝村卫星影像图,显示该村落三生空间呈现出“生活为核,生产为底,相互咬合,功能复合”的整体关系。
在11日早上,团队在支部委员刘继宏的带领下,驱车上山展开户域尺度的三生空间现状调研,选择第十二至十五组的典型农家住宅做为调研样本,通过实地测绘、拍照记录以及深度访谈形式进行调研。
在与第十二组的村民的交流中,实践团队得知任家坝村住在山上的居民很少,大都是上了年纪选择在山里养老,对生产生活空间需求很少,但也有部分居民提到想借助这个鲤鱼山的优美生态环境发展农家乐,采用农文旅结合的发展方式来助推乡村振兴,但山上公共空间开发非常少,道路也较为不便,对整体生态空间缺乏规划,没有政府支持等因素使其就此作罢。
实践队成员向山上居民访谈
实践队成员认为任家坝村背靠山,面向河,是一个非常值得利用的生态环境。可以借助大山打造成保留推开窗见山、抬起头观星的生态特色,使改造后的民宿农家乐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吸引许多外乡人来此体验,
延续传统文脉,打造任家特色
中午,开展了山下具体调研。实践队成员来到村中仅有的一家农家乐吃午饭,随后便对农家乐老板进行对于村子全貌及房屋改造的需求的了解。其中农家乐老板提到,对于乡村振兴他很想以农家乐的产业体系形式进行,虽然有村长的大力支持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吸引力不够,资金不够等原因无法壮大,聊到扩建的想法便带领实践团成员实地看查了扩建农家乐的用地现状并讲述了自己对于用地功能的看法以及需求。
村民向实践队成员讲述自己的房屋改造设想
随后实践队面向村子的1组至5组的部分房屋进行察看和测量以及部分村民进行调研问卷和访谈,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发现只有少部分村民以务农为生计,绝大多数都是外出到城里打工并在城里租房长期居住,了解到大部分原因是务农性价比不高以及村里的教育资源稀缺。在访谈的几家个体户中了解到,他们现在改建过的房子依然有内部功能的不足,村中人车通行道路比较窄等问题。
在观察房屋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改建后的外形风格特征各种各样,有欧式,有徽派等,单从这些建筑风格无法看出任家坝村的乡村特色。对于这些房屋外形引起了实践队的思考,在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之时是否引起了传统乡村文脉的流失以及,如何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和发展,再现传统村落质朴之美?
正所谓“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有了经济支持就要丰富精神内涵。构成乡村聚落的建筑,其价值并不完全在于历史长短,还在于不同时代印记丰富真实的整体呈现,达到传承且创新,改造且延续的目的。其实想要做好做大农家乐体系必不可少的也是足够吸引人的乡土情节,就要打出属于任家坝村自己的专属标签。
经过今天的走访,实践队基于对乡村建筑的思考认为其既要有“形”,也要有“神”。主要针对以上调研的问题,实践队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任家坝村的三生空间进行建改优,即对于其生态,生产及生活空间进行分类重建,改造以及优化。“在修复改造中,要在传统村落物质性的空间存续上做足文章,保护、修复、回归传统房屋形态,强化乡村风貌特色;也要在精神性的文化传承上下功夫,发展、织补、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在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现代文明的同时,兼顾地域文化的保护,留住乡愁。”
以专业所学寻解决之道
在指导老师谢更放带领下,实践团队对当日实践成果进行总结汇报。实践团队对走访的七家农户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并对收集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谢老师指出可以针对任家山上和山下的实际情况,打造应地制宜的两种不同文旅体系,树立任家村独特的品牌,并对从三生空间角度对下一步构建产业农家乐模型的具体事项进行梳理。
实践结束后成员与指导老师交流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