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维
最近,人们一走进千阳启文小学,就能看见校园中心的一块巨石上刻着:“自迩行远,文章报国”八个红色大字。这是启文小学管理层认真听取多方意见,反复研讨后制定的新校训。
“自迩行远,文章报国”这八个字,出自启文书院创建人、清道光年间千阳知县罗曰璧的《创修千阳县考棚碑记》。其原文是:“俾诸生自迩行远,自卑登高,乡会则联科及第,士宦则懋绩垂勋,文章报国,是又创建(启文书院)之初心,所深期于此邦之人士者也,谨记!”可以看出,虽然“自迩行远,文章报国”是集句,但完全体现了创建人的初心和期望。
所谓校训,就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校训既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自迩行远,文章报国”,其实就是:从近处走向远方,用自己的所学报效国家。“自迩行远”是过程,“文章报国”是目的。启文小学的新校训,意在维护启文的精神遗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符合中华民族“少年立志”的教育传统,也适应新时代的前进步伐。
学校,尤其是小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每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中应该首先思考的问题。在封建社会,人们读书的目的,基本都是为已光宗耀祖而读书。直至到了近代,才有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呐喊声。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七品官,罗曰璧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境界,可以说是十分超前的。
一个人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个人和家庭也无可厚非,毕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常人很难做到。但为“己”只是一个小报负,为这个社会,为这个民族做贡献才是大抱负,才可称为栋梁之才。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气象和动力。
千阳地处关中西部,为古边陲之地,但历史悠久,文化教育的根基深厚。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高足——燕伋,曾在家乡设教十八年,开创了千阳教育之先河。之后的历史长河中,有隃麋书院赓续千阳文脉,但至清代已经精疲力尽。幸庆有罗曰璧这样的父母官,他劝农桑、修县志,更重要的是他创建了启文书院,呕心沥血振兴千阳教育。从此,一所百年启文校,彪炳千阳教育史。
从当初的启文书院到今天的启文小学,经过一百八十七年的风吹雨打,尽管先后五次改建、九次更名,但启文人“自迩行远,文章报国”的教育初心始没有丢掉。
正是受这种教育理念的熏陶,革命烈士严子夏、刘国璋;地下党员刘声远、张宜轩、罗宝生;爱国台胞高仲谦、崔笃功等,均为启文小学走出的优秀学子。“自迩行远、文章报国”既是启文校训,也是启文精神;既是启文之根,也是启文之魂。
今天,走进阳光、美丽的启文校园,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师资力量,每一个启文人的身上,都散发着满满的正能量。展望未来,从这里走出的一批批启文学子,也肯定不会辜负这个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