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记者获悉,近日,西安高新区多项改革案例获国家教育部点赞和认可,并被央媒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广泛推广。这是2021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全国首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12个城市入选,作为全国首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西安高新区不断探索实践的显著成效。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究竟改什么?如何改?一年多来,西安高新区紧抓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契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稳中求进,深入实施“名校+”改革,统筹均衡教育资源,促进师资流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激发办学活力让资源“动”起来
高新区教育体育局成立“名校+”工作专班,建立“名校+”推进保障机制,结合实际先后制定《高新区“名校+”实施方案》《高新区“名校+”管理办法》《高新区“名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方案办法10余个,从制度上以“1+1”“1+N”方式实现强弱牵手,真正做到不仅“加”起来,还要“换汤也换了药”。
2019年,按照优质均衡、资源统筹、因地制宜原则,高新区以“名校+新校”“名校办分校”组建“名校+”39个,让“名校+”资源实现区域全覆盖。
2020年,在总结“名校+”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名校+”从“1.0版”全覆盖,到“2.0版”深度融合,再到“3.0版”集团化升级,将新建学校全部纳入“名校”管理。同时实现“名师”流动,从“名校”选拔任用校(园)长64名、教师200余名支援新学校,安排300余名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成立“名校长+”领航工作室、“名师+”教研共同体396个,辐射教师1万余名,让新建学校开学即带“名校”基因,促进新建学校高位启航、迅速成长。
推进优质均衡使名校“多”起来
高新区的“名校+”并非“一校带多校”,而是“多校参与、共同发展”。这得益于高新区为“名校”放权、为“+校”赋能,激发了办学活力,形成了“一群学校、一群人一起奔跑”的教育新生态。
实施“名校持续领航工程”,科学、合理、高效的运行模式,使得高新区“名校”始终具有领航活力;实施“新校成名校培育工程”,加大对新建学校的培育力度,为50余所新建学校搭建展示平台,每年开展一次“互比互看”活动,树立新进典型,促进互学互鉴,全面实现了“新校一年成名校”目标;实施“新优质学校提升工程”,40余所镇街学校在“名校”的帮扶下,实现了软硬件“双提升”,学区学生大幅回流。
群众纷纷称赞,“高新区的‘名校’越来越多,真正把优质教育办到了家门口。”
落实重点任务把质量“提”起来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围绕教科研、“双减”等重点工作,各“名校+”狠抓质量促提升。
近年来,高新区各“名校+”学科教研组,重点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线上线下结合,定期开展“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研究、教育评价研讨及教师培训等活动,努力打造出高品质的“名校+”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学,各“名校+”组织成员校总结分析“双减”落实经验及存在问题,统筹调配课后服务内容、设备、师资等资源,统一安排“三个课堂”“作业管理”,研究教师减负问题,确保以“高效课堂教学+优质课后服务”让学生减负不减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同时围绕特色打造,创新实施“双减+五育”融合行动,持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和“课堂革命”“三个贯通”,落实“三个课堂”,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学校。“双减”工作两次入选教育部推广典型案例,中小学德育、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体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多次在全国进行交流。
来源:西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