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大家谈
党的二十大对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结合广东省教育实际,我谈四点思考建议。
一、建设教育强国要突出“三位一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新高度,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整体进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建立更高层次、更有力度的协调联动机制,推动“三位一体”实施。二是明晰实施路径。设立重大专项,有组织开展教育、科技、人才协同互促发展研究,探索一体化推进三大战略的规律和有效途径。三是打造协同平台。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双向开放,完善促进合作的配套政策体系,推动科技基础设施依托高校规划布局和建设,科技创新资源、教育教学资源、人才培养资源共建共享。
二、建设教育强国要激发“三大动力”
建设教育强国的艰巨性、紧迫性决定了必须有超常规的思路举措,迫切需要激发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一是激发改革动力。教育改革不仅要加强系统设计、整体谋划,更要增强推进的协同性。要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示范作用,健全激励和容错机制,激发基层的创造性、主动性。二是激发开放动力。教育强国无一不是在开放中形成、发展壮大的。更高水平的开放,需要有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主动的姿态。要推动办学主体、模式、管理变革,推动教育合作从重办学资源、要素的简单整合吸收,向重机制、规则、标准的对接衔接转变,探索“以我为主”集聚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在地国际化”,打造本土高水平国际化新模式。三是激发创新动力。建设教育强国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创新是应有之义。建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评价体系,为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提供有力支撑,营造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高起点布局支撑国家“从0到1”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能力。健全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机制,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
三、建设教育强国要发挥两个积极性
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国家统一规划和省级统筹实施相结合,发挥好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一是注重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统筹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投入效益最大化。二是注重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特别是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情况,进一步放权赋能,鼓励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地方,在教育发展模式、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全球优质教育资源集聚等方面先行先试、走在前列。
四、建设教育强国要完善两大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建议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完善党委、政府、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真正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成果。二是完善支撑保障体制机制。建议进一步健全教师教育体系,强化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既要坚决清除教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也要完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特别是加强乡村教师荣誉表彰,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建立与教育强国相匹配的投入机制,坚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事业,确保落实“两个只增不减”,更多关注教育经费投入的方向、结构、效率与结果。加强政策引导,激励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更多投入教育、支持教育。
作者: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朱孔军
《中国教育报》2023年10月18日第3版版名:新闻·要闻